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高处不胜寒的生活哲理

   日期:2024-04-24     来源:www.yanlongwu.com    浏览:649    
文章简介:“高处不胜寒”一句源于于宋朝著名词人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以诗入词,开“诗化之词”之风,境界始阔,别是一家。这首词更是他的经典代表之作。

“高处不胜寒”一句源于于宋朝著名词人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以诗入词,开“诗化之词”之风,境界始阔,别是一家。这首词更是他的经典代表之作。

高处不胜寒的生活哲理

高处不胜寒,体验生活不容易。

高处温度偏低,容易感到寒冷,象征着面临挑战时或许会感到孤立无援。生活道路充满坎坷的道路,面对困境和失败,需要勇气和耐心去克服困难,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生活就像攀登高山,中途穿越阴霾,但你需要坚信自己可以到达山顶,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,维持心态稳定,维持热情和乐观,这是成功的重点。

高处不胜寒的全词
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偏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[译文]

丙辰年的中秋节,开心地喝酒(直)到(第二天)早晨,(喝到)大醉,写了这首(词),同时怀念(弟弟)子由。

明月什么时间出现的?(我)端着酒杯问青天。不了解天上的神仙宫阙里,目前是什么年代了。(传闻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,地下已是几千年,故此设问。)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(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,所以说“归去”),只怕玉石砌成的漂亮月宫,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(传闻月中宫殿叫广寒宫)。在浮想联翩中,对月起舞,清影随人,仿佛乘云御风,置身天上,哪儿象在人间!

月亮转动,照遍了华美的楼阁,夜深时,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,照着心事重重不可以安眠的人。月亮既圆,便不应有恨了,但为何常常要趁着大家离别的时候团圆呢?人的遭遇,有悲哀、有欢乐、有离别、也有团聚;月亮呢,也会遇见阴、睛、圆、缺;这样的情况,自古以来这样,难得十全十美。只愿大家都健康和长在,虽然离得远远的千里,却可以一同赏析这漂亮的月色。

赏析:

上片刚开始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”这两句是从李白的《把酒问月》中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”脱化而来的。“举着酒杯询问青天,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些”?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,也隐藏着内心对生活的痛惜和伤悲。下面两句: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是问的内容,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目前已经过去很多年了,不了解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。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,所以月才如此圆、如此亮。他非常想去看一看,所以接着说: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他想乘风回到月宫,又怕那里的凄凉,受不住那儿的寒冷,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,这里表达了词人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的矛盾心情。“乘风归去”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,“归”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,仿佛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不过暂住人间罢了。一“欲”一“恐”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。真可谓“奇逸之笔”。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”与上紧密相接,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,影子也在随人舞动,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。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,起伏跌宕,写的出神入化。

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。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”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,暗示夜已深沉。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,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,照着屋里失眠的人。“无眠”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由于不可以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,以致不可以入睡的人。月圆而人不可以圆,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!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: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”明月你总不该有哪些怨恨吧,为何总是在大家离别的时候才圆呢?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,给人增添哀愁,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别的大家的同情。词人思想是豁达的,他需要自我解脱,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。接着,诗人把笔锋一转,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人世间总有悲、欢、离、合,象天上的月亮有阴、晴、圆、缺一样,这类自古以来都是很难周全圆满的。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生活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特点,也是对生活无奈的一种感叹,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生活写到自然,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,包括了无数的痛苦、欢乐的生活经验。结束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只期望大家可以永远健康平安,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一同赏析天上的明月。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,也是一种祝福。

全词情感放任奔腾,跌宕有致,结构严谨,脉络分明,情景交融,紧紧围绕“月”字展开,忽上忽小,一会离尘,一会入世,语句精练自然,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。

点评:

此词为公元1076年,苏轼知密州,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非常不能志,正值中秋佳节,很想念我们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,情绪低沉,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。消极避世的情感里一直贯穿着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。苏轼曾说:“我少知子由,天资和且清,岂独为吾弟,如果贤友生。”又说:“我年二十无朋俦,当时四海一子由。”苏辙则回话说:“我初从公,赖以有知。抚我则兄,诲我则师。”如此至深的兄弟之情才催生了“明月几时有”如此的绝妙好词。胡仔高度评价说“中秋词,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”。黄庭坚因此称其与李白为“两谪仙”。可以晋级决赛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